本文共 8548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28 分钟。
本文记录了本人以及目前团队从无到有使用React的过程,我们将从webpack开始说起,一步一步展现React最基本的开发生态。在这里并不会介绍任何jsx或es6相关的语法,只聚焦于如何使用react生态搭建利于团队协作、有利于提升开发效率的开发环境。
工欲善必须利其器,想要高效的开发react,必须保证有一个高效有序的开发环境。我们使用的是Facebook开源的脚手架工具——webpack来搭建一个完全不依赖服务器的开发环境。实现高效集成、实时编辑可见、动态编译jsx和es6等强悍功能。
webpack最早是Facebook的instagram团队研发出的脚手架工具,用于支持前端系统的开发。虽然webpack一直都和react嵌套在一起使用,但是他的使用场景并不局限于react,你可以把他应用于所有的前端开发场景。
webpack也是依赖nodejs和npm的,在安装webpack之前务必先安装nodejs的环境,如果在此之前你还没有安装nodejs的环境,可以看这篇的文章获得一些参考。
可以像下面这样安装一个全局的webpack环境。
$ npm install webpack -g
或者以依赖工程的方式安装
# 进入项目目录# 确定已经有 package.json,没有就通过 npm init 创建# 安装 webpack 依赖$ npm install webpack --save-dev
(本例子的代码存放在:。下载后用 npm install 下载npm依赖即可使用。)
Setp1:简单打包
首先我们增加一些用于测试元素。先写一个index.html
Title
然后添加一个entry.js
/** * Created by chkui on 2016/11/16. */require("!style!css!./style.css");document.write('hello webpack
');
然后就可以执行打包命令了:
$ webpack ./entry.js bundle.js
运行以后,就会发现在目录中生成了一个bundle.js文件。浏览器中打开index.html就会看到执行效果。
Step2:利用webpack分析工具打包
增加一个名为module.js的文件:
/** * Created by chkui on 2016/11/16. */module.exports = 'It works from module.js.'
在原来的entry.js增加引用:
/** * Created by chkui on 2016/11/16. */require("!style!css!./style.css");document.write('hello webpack
');//新增对module.js的引用document.write(require('./module.js'));
然后同样执行webpack打包命令:
$ webpack ./entry.js bundle.js
然后在打开index.html,会发现我们新增加的module.js的内容被正确输出。这是因为我们在页面中通过nodejs的require的方式引入的module.js,而使用webpack打包时会自动在依赖关系中引入module.js。
webpack提供了一个非常强大的loader功能,这个功能可以用于管理各种依赖关系模块,在webpack中所有的文件都视作一个模块。
首先npm导入webpack loader:
npm install css-loader style-loader
添加一个用于测试的style.css文件:
h1{ color:red;}
在entry.js中添加引用:
/** * Created by chkui on 2016/11/16. */require("!style!css!./style.css");//添加对css的引用document.write('hello webpack
');document.write(require('./module.js'));
使用命令行打包:
webpack ./entry.js bundle.js --module-bind 'css=style!css'
会发现css的样式生效了。可以将繁琐的“!style!css!./style.css”简写成"./style.css"。
细心的人会发现,我们每次使用命令行打包都带了大量的参数,这样不仅繁琐更不利于规模化使用。webpack同样可以使用标准化配置文件来替代命令行中的各种参数。
webpack的配置文件是nodejs的文件,通常命名为 webpack.config.js
。我们在工程中增加配置文件:
/** * Created by chkui on 2016/11/16. */module.exports = { entry: './entry.js',//定义要引入的js文件 output: { path: __dirname, filename: 'bundle.js' //定义要输出的js文件 }, module: { loaders: [//定义加载内容 {test: /\.css$/, loader: 'style!css'} ] }}
现在,我们在命令行中输入webpack就可以实现和前面一样的打包。
可以使用:
webpack --progress --colors
命令来丰富打包输出的内容,更容易了解出现的问题。
在我们进行编码开发的时候,每次对文件的编辑我们都想立即看到编译效果,如果每次编辑都要去打包,会非常麻烦。webpack提供了一个监听模式(类似grunt的watch),用于监听每次对文件的修改,修改后会立即进行增量更新。启用监听模式:
webpack --progress --colors --watch
监听模式使用的是内存增量更新。webpack会将所有需要打包的文件copy到内存,然后监控文件修改,如果文件发生了修改,会将修改的文件替换内存中的对应文件。因此开发完之后,切记进行一次手动打包才能生效。
webpack更强大的是,他整合了nodejs的express提供了一个静态服务器。(虽然没有官方正式,我觉得webstrom和微信本地开发环境都是整合的nodejs的express)
使用了开发环境模式,我们所有的动态修改和操作都可以实时看到效果,并且解决了静态资源各种路径引用的问题。首先npm安装工具:
npm install webpack-dev-server -g
然后使用命令行工具启用开发环境:
webpack-dev-server --progress --colors
webpack的开发环境模式很强悍,比使用--watch更犀利的地方在于可以实现编辑即可见。浏览器立即同步刷新运行。开发环境模式可以延伸到生产环境实现代码同步级别的热部署。
webpack在linux下监控文件的变化用到了 Inotify机制。有可能在文件比较多的时候修改、编辑文件无法触发webpack热部署。我们可以通过一下方式检测并调整监控文件个数:
#检查inotify监控文件的个数cat /proc/sys/fs/inotify/max_user_watches
然后可以
#将同时监控的文件个数修改为18000echo fs.inotify.max_user_watches=18000 | sudo tee -a /etc/sysctl.conf && sudo sysctl -p
再次查看个数可以看到输出已经配置的参数
由于本人的前端页面使用webstorm开发,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一个webstorm的坑。webstorm有文件缓存的功能,在编辑完毕保存之后并不会实时的更新磁盘文件,这样的就导致webpack的开发环境无法同步更新文件。以下是解决方法:
1.File->settings->System Settings
2.找到弹出框的Use "safe write",将其勾选解除。
webpack的配置较为复杂,一不小心就会出现错误。它提供了一个输出调试信息的参数:
$ webpack --display-error-details
调试运行webpack命令出错的时候使用。Webpack 中涉及路径配置最好使用绝对路径,建议通过 path.resolve(__dirname, "app/folder")
或 path.join(__dirname, "app", "folder")
的方式来配置,以兼容 Windows 环境。
某些时候,webpack的常规功能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,我们可以为webpack开发插件,或者使用其他开发团队已经完成的插件。
下面是一个插件的标准格式:
function MyPlugin(options) { // Configure your plugin with options...}MyPlugin.prototype.apply = function(compiler) { compiler.plugin("compile", function(params) { console.log("The compiler is starting to compile..."); }); compiler.plugin("compilation", function(compilation) { console.log("The compiler is starting a new compilation..."); compilation.plugin("optimize", function() { console.log("The compilation is starting to optimize files..."); }); }); compiler.plugin("emit", function(compilation, callback) { console.log("The compilation is going to emit files..."); callback(); });};module.exports = MyPlugin;
需要实现什么功能,可以按照这个标准去开发自己的插件。
使用webpack搭建好开发环境后,我们就可以开始着手开发react了。开始之前,我们还是要优先完成开发环境的配置和搭建。
react使用的语法是jsx,现在还新增了对es6的支持。为了可以高效开发,我们需要使用webpack的loader功能,将jsx或es6使用语法糖转义成浏览器可以识别的标准JavaScript语法。
下面将继续在前文webpack的基础上继续说明如何开发react。
react的基础工具包:
$ npm install react --save-dev
react的dom组件:
$ npm install react react-dom --save-dev
在前面介绍webpack的时候已经介绍了加载器的概念,这里需要额外安装babel用于对react的jsx风格的编码进行解析,babel除了jsx外还可以解析es6等。安装babel:
$ npm install babel-loader
安装babel-loader之后\node_modules目录中会额外多安装一个babel-core,这是babel的核心包。
有了babel,我们还需要安装编码转换规则,用于解析jsx、es6等等。
$ npm install babel-preset-es2015 babel-preset-react --save-dev
除了babel提供的es6和jsx,webpack还可以使用各种loader来转换编码,比如coffeescript等。想要什么就去google找吧。
前面的案例使用 webpack-dev-server 来热部署本地开发环境提升开发效率。但是每次都靠长长的命令行启动和停止太过于繁琐。我们可以利用npm的package.json配置脚本运行来统一管理脚本命令:
{ "name": "demo2-react", "version": "1.0.0", "description": "react demo", "main": "index.js", "scripts":{ "dev": "webpack-dev-server --progress --colors --inline" //配置运行命令 }, //more}
添加了scripts后,我们今后只需要运行
$ npm run dev
即可使用配置好的命令行参数启动本地开发环境服务器。
(demo代码存放在:。下载后用 npm install 下载npm依赖即可使用)
前面准备了这么久,就是为了随后我们可以快乐的编码。首先我们按照下面这个结构创建工程结构:
/root--/dev----/js------/index--------/comps----------component1.jsx----------main.jsx--------index.js----/style------/index--------index.css----index.html
然后根据工程的结构修改我们的webpack.config.js:
/** * Created by Administrator on 2016/11/17. */var path = require('path');module.exports = { entry: ['./dev/js/index/comps/main.jsx'],//定义要引入的js文件 output: { path: __dirname, filename: './dev/js/index/index.js' //定义要输出的js文件 }, module: { loaders: [{ test: /\.js[x]?$/, exclude: /(node_modules|bower_components)/, loader: 'babel-loader', query: { presets: ['es2015','react'] } }, { test: /\.css$/, loader: 'style!css' }, { test: /\.(png|jpg)$/, loader: 'url?limit=25000' //只解析小于25000字节的图片 }] }};
和前面介绍webpack的例子相比,这里的配置文件新增了了一个babel-loader的配置。
test后的正则表达式表示对所有的js或者jsx文件进行解析;
exclude表示不解析npm安装目录下和bower安装目录下的文件;
loader表示使用的解析工具;
query表示扩展参数,这里的'es2015'和'react'表示启用babel-preset-es2015和bable-preset-react解析规则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解析的优先级的倒序的,即会先解析‘react’。
然后我们添加编码内容(所有的例子都分别实现了jsx规范和es2015规范):
index.html:
Title
main.jsx:
/** * Created by chkui on 2016/11/17. *///jsx/*var React = require('react');var ReactDOM = require('react-dom');var Comp1 = require('./component1.jsx');require('../../../style/index/index.css');ReactDOM.render(react jsx demo:,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comp'));*///es2015import React from 'react';import ReactDOM from 'react-dom';import Comp1 from './component1.jsx' /*切记,大写是变量小写是标签*/import style from '../../../style/index/index.css'ReactDOM.render( react es2015 demo:,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comp'));
component1.jsx:
/** * Created by Administrator on 2016/11/17. *///jsx/*var React = require('react');var comp1 = React.createClass({ render: function () { return (hello react!); }});module.exports = comp1;*///es6import React from "react"class Comp1 extends React.Component{ //构造函数 constructor(...args){ super(...args); } //覆盖父类的渲染方法 render() { return (hello react!); }}export default Comp1;
编码完毕之后,我们使用我们设定好的脚本运行我们的本地开发环境:
$ npm run dev
启动时,所有的文本都会被读取到内存中,我们可以根据输出来聊天到底添加了哪些依赖的文件。启动完成后,浏览器上输入 http://localhost:8080/dev/index.html 或 http://localhost:8080/webpack-dev-server/dev/index.html 即可看到我们用react开发的页面。此时修改js或css文件,编辑效果都会立刻呈现在浏览器上。
Facebook提供了基于chrome的页面调试工具,可以看到所有react组件及其效果。
工具安装:
添加完成后可以发现在chrome中增加了react的图标。
然后在demo页面按F12打开开发人员工具,会发现多了一个React栏目。选择这个栏目后,会显示出React组件的效果。
转载地址:http://wmlhx.baihongyu.com/